欢迎来到四川省雅安中学! 现在是:2024年12月22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网站 >

《桃花源记》导学案 刘竞梅

来源:初中语文组 时间:2013-09-20 19:10:34 浏览次数:4534次

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刘竞梅

一、学习目标
1. 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的认识。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
3. 探讨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二、学习重难点
1、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预习案
一、【开阔视野】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大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生活。(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的序言,是一篇优秀散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二、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熟读课文三遍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下列试题:

1.《桃花源记》作者                ,名               ,字               ,是                (朝代)著名诗人,他开创了               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2、注意正确断句: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武陵人捕鱼为业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 给加点字正音。

 豁然(       )    然(       )         阡陌 (        )     垂(          ) 

便还家(         )刘子(        )  人 (        )      (         )   

 课中案

一、 学生三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尝试背诵课文

二、掌握以下重点的字词句意思。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不足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林?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渔人在桃花源中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4.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对渔人有什么反应?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5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课后案

一. 检查文章的背诵和重点字句的掌握。

二. 问题探究

1. 渔人偶遇桃花源, “处处志之,但最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 作者在文中寄寓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在当时能不能实现?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三. 知识检测

1. 《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为写作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线索

2. 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题目。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缘:                           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下列语句。   
渔人甚异之:                                                 
林尽水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文中能体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从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