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省雅安中学! 现在是:2024年04月18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网站 >

集体备课稿(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来源:本站 时间:2014-03-14 19:05:32 浏览次数:4247次

集体备课稿(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主讲人:丁 娟

 

  1. 单元内容综述

    本单元三篇课文的篇目为《咬文嚼字》(朱光潜)、《说“木叶”》(林庚)、《谈中国诗》(钱钟书),都是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总的来说,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2. 单元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课文内容。

  2. 归纳分析文章所用材料,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讨论,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把握文艺随笔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艺随笔的能力。

  3. 结合文本以及《全国统一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对“诗词鉴赏”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的方法指导,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借助对文章中引用诗词的阅读品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中国诗词,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2. 教学难点

    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文艺随笔,学生阅读的文艺随笔本来就不多,加上文艺随笔本身抽象难懂,篇幅又都较长,作者还发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这些都是学习此类文章的难点。

  3. 建议课时安排

    《咬文嚼字》 2课时

    《说“木叶”》3课时

    《谈中国诗》(自读篇目)2课时

  4.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法。

  5. 分课设计

    《咬文嚼字》

  1.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理解文意。

  2. 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的主张,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3. 通过文本学习,进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 教学设想

    教学本课,先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意,并在此基础上试着评价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同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次,要让学生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并通过“炼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最后,通过与马南邨《不求甚解》的比较阅读,体会两篇文章的不同,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说“木叶”》

  1.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

  3. 调动学生阅读诗歌的艺术体验,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

  1. 教学设想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篇课文很难读懂,因此在预习环节上教师要做好预习指导,设置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能把握文章基本文意以及文中出现的几个重要概念。

    本文阅读的最大困难应存在于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学生古典诗词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有所不足,因此对于这些诗词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教师可以在授课中去繁就简,去难就易,适当点拨,使学生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此外,教师可以做适当拓展,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由学生尝试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特点及其作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谈中国诗》

  1.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2.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 赏析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分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4.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1. 教学设想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演讲稿,即应该用议论文这种体裁来看它,那么抓住此文的中心论点即“中国诗的特征”以及本文的论证方法就应该是解读本文的关键。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反复诵读文章,指导学生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从而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内容。

    其次,本文生动的比喻是一大亮点,在朗读中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感受比喻的妙用,并指导学生体会这些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的能力。

    最后,本文的论述对象是中国诗歌,这是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共同之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