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省雅安中学! 现在是:2024年05月08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网站 >

《伤仲永》导学案 郭霞

来源:初中语文组 时间:1899-12-30 00:00:00 浏览次数:4405次

郭 霞

亲爱的同学:已经学了一学期的文言文,相信你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这篇文言文。请大家在学习中自觉独立完成本导学案,然后对照后面的答案,对自己的学习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自我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

1、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学习重点】

学习寓事于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 仲永环_____于邑人    

不能____前时之闻    _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耕_______   未识书具______    借旁近之_____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也久______ 先人还家_______  

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之天______ 父焉________

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前世之闻________

3、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                       之:

借旁近与之                     之:

余闻之也久                     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之:

卒之为众人                     之:

环谒于邑人                     于:

于舅家见之                     于:

贤于材人远矣                   于:

受于人者不至                   于:

4、翻译句子。

(1)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人者不至也。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题目解读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文体资料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2、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3、请用“‖”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层:                                                                    

第二层: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④日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检测案】

 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记】

附:伤仲永》答案

【自主预习案】

1.pān  yè   chèn    mǐn       

2. 属于  曾经  给     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 语气助词,表停顿  跟随     最后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对……感到诧异  牵、引;拜访   相当     

3. 之:它,指书具,代词。  他,指仲永,代词。  这,指仲永聪慧过人这事,代词。  的,助词。  舒缓语气,无实意,不译,助词。  于:到,介词。  在,介词。  比,介词。  从,介词。   4. 略 

【课内探究案】

二   

1、.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⑴C   ⑵D 

2、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分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层意: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1、①属于;②完成;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通攀,牵,引。
2、 C(应为余闻之也/久)
3 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
【拓展检测案】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