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雅安中学地理组 陈俨
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形成快速高效的知识传授与获取体系,是我们每位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授课策略值得深思:
一、深入分析教材,给每一节课的知识以完整的逻辑层次和知识体系,并将这一体系通过反复的重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高中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复习内容的庞大繁杂而不知所措。而此时,教师的授课目的应该是在知识讲解的前提之下,给学生最简单有效的记忆、理解和复习方法,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教材内容,完成知识由外到内的转化。所以在每一堂课的开始,引导学生分析章节和框题的标题内容,寻找当堂课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当节课的内容和老师的授课思路,而在当节课讲解结束之际,去掉纷繁芜杂的具体知识点,还原最基本的当堂课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反复强调,把体系构建和知识逻辑深深植根于学生脑海里。逻辑是知识的内在美,当逻辑分析和体系构建在教师课堂上反复重现之后,它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从而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归纳,总结提升的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学生每节课掌握的知识都是清晰的,层次分明的,在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记忆理解知识内容,同时还能训练思维能力且避免答题时的答非所问和大量知识点的简单堆砌。例如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初中世界区域地理共涉及12章,内容庞杂,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让学生倍感头痛。但若以以下知识体系加以整理,则问题迎刃而解,课堂教学简单高效:
二、知识是生动、鲜活而富于生命力的,结合现实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不仅符合高考的要求,更符合新时代“育人”的要求。要使学生以地理的视角来分析现实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在地理知识和现实的生活实践之间搭起桥梁。我们清醒认识到,新的课改思想指导下的地理高考越来越远离原有的呆板、机械的知识传授与考核模式,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关注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关注地理思想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因此,地理教师的三尺讲台,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足够师生指点江山,纵论国事,天下事。从汽油涨价到中国能源安全,再到中国能源进口途径的全球化战略;从中国—东盟峰会到中非合作论坛,这些天下大事以鲜活生动的姿态进入地理课堂,从地理的视角加以分析和设疑,直面高考的需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对时事的分析和洞察能力,可以想象热烈的课堂气氛与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现实而琐碎的生活也可以做为我们生动的地理教材。高二地理第三章《文化景观》是让不少地理老师头疼的内容,知识理论性强,且较为空洞,授课过程极易显得枯燥乏味,如第三节《文化景观与环境》,短短的几段话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辩证关系,如何使知识鲜活生动起来,我引入了雅安前几年新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红绿灯”,用身边最触手可及的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要求学生思考“红绿灯”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从无到有的背后是怎样的社会环境的改变,知识由此变得亲切而触手可及。鲜活生动的知识是学生感兴趣的,而兴趣是学生最高层次的学习动机。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的授课方式和怎样的知识呈现是他们乐于接受的;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责任,站在教材的角度去思考,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显然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每一堂课在知识内容允许的前提之下,以青少年学生普遍喜好和关注的事物为载体来进行知识讲解,如高二教材第一章第4节《人口素质与环境》,以NBA的众多黑人球星和姚明为例来讲授人口身体素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第三章第三节讲《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时,将近两年红遍中国的原生态歌手阿宝的陕北信天游与江南小调的歌声带入课堂,讨论黄土高原与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会对应怎样的文化景观。以知识内容为核心,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知识传授的载体,必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率。
四、最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情感教学,是美的教学,是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享受美感的教学。知识虽然是客观的、科学的,但知识是有美感的:它的内在美就是逻辑与层次;而要体会它外在的形式之美则需仰仗教师授课的语言。语言的科学、精炼、富于逻辑与层次是地理教师的专业要求,恰能表现地理知识的内在美;而语言的节奏、文采、激情与张力无疑会使知识充满外在的无穷魅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追求的至高目标。
2007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