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经济生活》复习资料(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 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 本质:一般等价物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
神奇的货币 纸币 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发行规律: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信用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
信用工具 一种信用凭证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外汇: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意义: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
【注意】
1、没有使用价值(一定/不一定)没有价值;没有价值(一定/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一定/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一定/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2、当发行的货币量大于所需量,会引起社会总供给(大于/小于)社会总需求,导致物价(上涨/下跌),纸币(贬值/升值)。这叫通货膨胀。
3、纸币发行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4、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①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般说来,外汇汇率升高,本币贬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商品价格提高,有利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则反。
②对一国资本流动的影响:外汇汇率升高,本币贬值时,有利于外资的引进。当本币升值,有利于刺激对外投资,但不利于外资的流入。
5、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降低进口产品价格;减少海外旅游费用;刺激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促使落后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②弊:导致外需减少,出口困难,外资环境恶化;外商投资成本增大,外资流入减少;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其他因素:国家政策、汇率、市场秩序等
一般需求法则:价格与需求成反向变化
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生活必需品:小
多变的价格 高档耐用品:大
对生活消费 相关商品的需求变化 替代同向
的影响 互补反向
价格变动的影响 调节产量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注意】
1、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物以稀为贵);供过于求形成买方市场(货多不值钱)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成(正/反)比,计算中用(乘/除)。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2)商品的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正/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即当某企业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减小/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总量(不变/减小/增加)。
3、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4、等价交换是指从较长时间看,某种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基本相符,但不是指每一次的价格与价值都相等,它是一个价格变化趋势,平均数。
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请你画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需求曲线
7、在1图中完成下列需求弹性曲线。(A线为生活必需品,B线为高档耐用品);在2图中完成需求变动曲线。(C为变动前的曲线,D为变动后的曲线)
1图 P 2图 P
Q Q
居民收入(直接因素):当前、预期、差距(社会)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物价水平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因素
其他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方式:钱货两清、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多彩的消费 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恩格尔系数:系数越大,消费水平越低,消费结构越不合理。
消费心理:从众、求异、攀比、求实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原则:适度、理性、绿色、勤俭
【注意】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②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坚持和完善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搞好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④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社会公平,落实分配政策
⑤稳定物价
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高一年级《经济生活》复习资料(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 对象(消费什么)
方式(怎样消费)
质量和水平(要有对比)
创造动力(消费欲望)
消费对生产 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具有反作用 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起调节和导向
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出现和成长
生产与经济制度 创造新的劳动力,是生产的目的
为什么 理论原因
大力发展生产力 意义
怎么做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地位: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 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
主体地位的表现
怎样增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个体经济 是否存在雇佣劳动
非公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中外合作、中外合资中外资部分,外商独资
为什么要实行这种经济制度?
【注意】
1、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直接决定作用),分配和交换(桥梁和纽带),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理论原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意义:①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物质技术基础;
②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3、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4、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起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
5、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为什么: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怎么办: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7、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
8、怎样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①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例如:股份制改革);
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例如:现代公司制改革);
③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④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⑤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含义: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商品或服务经济组织
企业 地位: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国民经济的细胞
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我国法定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区别P39表)
经营成功的因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企业与劳动者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兼并与破产(注意意义P40-P41)
劳动的重要性: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社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劳动者 就业的意义 劳动者 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
实现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怎样促进就业?
劳动者合法权益
【注意】
1、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途径
党和政府:①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就业总量,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根本途径)
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③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劳动者: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
②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企业: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②创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提高劳动者素质
2、怎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①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依法严惩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②用人单位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③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义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3、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途径: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
比较
|
储蓄
|
债券
|
股票
|
保险
|
区别
|
性质
|
存款凭证
|
债务证书
|
股份凭证
|
风险保障
|
收益方式
|
支取本金和利息
|
定期还本付息
|
取得股息、红利和交易中的差价
|
遇到约定的事项得到补偿
|
偿还方式
|
活期或定期还本付息
|
有明确付息期限,到期还本付息
|
股金不能退,只能转让和出卖
|
保险事故发生,获得赔偿
|
特点
|
便捷的投资
|
稳健的投资
|
高风险、高收益
|
规避风险
|
联系
|
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收益,有一定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