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省雅安中学! 现在是:2024年12月22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网站 >

新课标教师培训讲稿 叶 兵

来源:初中语文组 时间:2013-09-20 19:53:17 浏览次数:4572次

学习语文“新课标”,探索课改新天地

(雅安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培训讲稿)

四川省雅安中学    叶  兵

[主题词]语文  新课标  课改 

[提  要]1、对“课改”的几点认识

2、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3、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简介

4、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概略

一、对课改的几点认识

(一)改革的背景: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要求,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美国强调中学生应付挑战的能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英国提出四项发展目标(精神、道德、社会、文化)和六项基本技能(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日本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鼓励标新立异;韩国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确定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现行基础教育中“繁、难、偏、旧”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1、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哈佛经验)

2、全面发展而又具有独创意识的独立的、自由的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3、主动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引导其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树立主体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语文课改的主要内容

1、教材问题

1)现行教材选文陈旧,缺乏时代气息。(2)陈旧的编排模式导致文学作品被编进记叙文单元、议论文、说明文中选进了一些缺乏美感或艺术价值不高,难以吸引学生的文章。(3)没有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导致对有些课文的解析滞后甚至有失偏颇。

2、教学问题

现在语文教法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

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

教师讲课分析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指导少;

学生作业多,课外阅读、写作及实践时间太少。

3、考试问题(建议读《语文教学通讯》2002第五期“镇西茶馆”栏目)

(四)树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也包括道德修养、审判情趣、文字鉴赏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

2、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1)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鲜明的实践性。不必去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通过学生大量的自主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培养语文能力。

3)语文学习的母语性。学生学语文非从零开始,也不限于课堂内,应让学习通过各种手段和工具尽可能多地接触语文材料,有利于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动力。

3、语文学习方式的全新性。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4、语文课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二、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1、性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一句:具有工具性,就要培养学习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二句:说明其不同于自然科学,说是“载体”还不够,故而不可把语文搞成文字游戏。

第三句:防止先强调工具性或光强调人文性。(语文既可以培养鲁迅,又可以培养周作人)语文可培养学生的人格,使其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

2、地位: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基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是最基本的素养,不管处在什么社会,也不管是在古代、现代还是未来,语文都是基础。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语文。特点是未来社会是一个知识化社会,知识更新飞快,需要的是通才,复合型人才。

过去我们强调“双基”,现在强调以语素养的三个维度,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

语文素养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语言积累(刘国正说:语言积累也是一种语文能力);(2)培养情感;(3)语感就是对语语言的直觉,不必通过语法分析,下意识地感觉。正如球员有球感、音乐家有乐感一样。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树立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强调语文生活化。

我们过去太强调知识的确定性,教师只需教给学生就可以了。现在发展到合理地承认知识和技能具有不确定性,应有创意识和批判精神。知识的消化过程就是思维的整理组合和建构过程。

我们过去强调为祖国、为人民学好知识,现在更加强调“立人”,培养个性,发展人格,让学生由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而不仅仅是掌握了专门技术的工匠。(周作人文学功夫之高,甚至超过了鲁迅,但其与鲁迅所走之路不同,他最终成了汉奸。)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回归生活”。是融入,而非脱离,应该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课下滔滔不绝,课上张口结舌,原因在于未把课堂当作生活的一个部分;摆开架式反而写不出文章来,也是没有把语文当成生活的一个部分。

教师仅仅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与学生是伙伴关系,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的过程。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强调学生学习中的独立意识和个性化特征。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贯彻自主性呢?熟读、反复读,读到冲口而出(能背诵最好,符合语言积累的要求)时,说话写文章就自然而然地运用了。书读得多,说话写文章就像开水龙头一样自然流出,不可遏止。写作教学中又如何落实自主性呢?每部作品都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100位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就有100位林黛玉)。作文过程是整理、表达思想的过程。应该注重学生实际的体验和文字鉴赏能力。强调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明真理,把表现自己的那种欲望全部体现出来。作文也就是做人,作文假,做人也假,无诚信可言。“人云亦多奴才”学生以怀疑的眼光、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对待生活,表现自我是好事。作文口水话多,解决的有效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到冲口而出。

2)合作学习

合作不是顺从,而是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不要走极端,不是说每节课、每个问题都必须通过讨论,千万不要把讨论形式化。应通过必要的讨论,学生合作使真相互之间发生“撞击”,产生“火花”,从而使思维更加深化,更加有广度。当然,教师如果也作为其中一个分子参与讨论,效果更好。

3)探究学习

学生对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或问题的一种亲自体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它是一种经历,包括挫折与失败、成功和喜悦。它一般经过五个阶段:提出问题(现象)—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进行求证—获得认识。

三、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简介

    (一)构建新的教科体系

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成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1、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

2、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成单元;

3、每个单元由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个部分组成;

4、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干综合性学习之中。

(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1、选文力求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美感;又适合于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前提示和文后练习,尽可能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3、在综合性学习中,对语文实践活动,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设计,也都力求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

(五)寓于开放性和弹性

开放性:指问道教科书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它课程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弹性:指阅读部分课文分精读、略读、练习部分,分必做题与选做题。另外,还有文学、音像、媒体、网络等并列教材供选用。

四、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概略

1、“写在前面”

1)内容(见教材)

2)特点(与过去的说明相比):A、极强的针对性。B、给人无限的亲切感。编者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对话关系,从而郑重地确立了在语文学习中百分之百的主体地位。

2、目录:崭新的语文教材体系

1)每个学习系统: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单元后的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演不纳入教学任务,由学生自学)。

2)三大学习板块: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3)六个单元主题:人生(12单元)、四季(3单元)、科学(4单元)、亲情(5单元)、想象(6单元)。

3、单元提示

1)内容(见教材)

2)特点:A、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化反复强调的理念,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B、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并强调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语文。

4、课文

每单元5课,6个单元共30课。大都是短小精美的名家名篇经典的选文具有沉甸甸的文化含量,有利于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忠实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看书,题村、体载、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5、导读

先入为“     没有了,代之以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性表达,注重从三个难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活动;创刊设情境,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设定的氛围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阅读。

6、课文阅读

两个问题:(1)七年级上期不要在意文体(将在八年级集中学习)。(2)不要满堂灌,满堂问,把阅读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学生不要张着嘴等老师喂,更不要把老师的讲解当“圣旨”背下来去应付考试。

一个主张: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发自内心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阐释。

7、研讨与练习

1)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带着导读中的问题,又要联系“研讨与练习”中的习题去阅读。

2)研讨与练习不是学生放学后带回家的沉重负担,而是帮助课堂有的放矢地阅读和师生展开讨论的依据和指南。

3)几点说明:

A、练习量较以往大大减少,体现“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

B、将过去的“练习”改为“研讨与练习”目的是要倡导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去记住老师宣布的“标准答案”。

C、每课练习中至少有一道是向课外延伸的练习,目的是试图打通课内外,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

D、以课文内容为话题,开展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6个单元的“研讨与练习”中总共有十几次口语交际和片断写作练习)

E、强调能力,淡化知识。(尤其是汉语知识)。

F、出现“网络”字限,并公布一些网址,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关注网上阅读。

G、“读一读,写一写”不可忽视,注重基础训练,继续完成识字写字任务。

8、“综合性学习”具有九个突出特点

1)与阅读单元相联系

2)以语文活动的形式呈现

3)写作与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

4)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

5)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6)总结综合性学习设计写“三大”(二、四、六单元)和“三小”(一、三、五单元)

7)强调跨学科性质

8)体现弹性与开放性特点

9)强调信息技术教育,提供网站名,强调上网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