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省雅安中学! 现在是:2024年12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学教育

雅安中学研究性学习资料(五)——学生作品

来源:教科处 时间:2014-01-24 22:12:37 浏览次数:6070次

 

雅安中学研究性学习资料(五)——学生作品

硗碛多声部民歌的存在价值初探

暨保护传承建议

四川省雅安中学高201011  苟子璇

指导老师:姜岸  江兴发  骆正学

完成时间:20123

硗碛“多声部民歌”的存在价值初探暨保护传承建议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011    苟子璇

指导教师:姜    江兴发   骆正学

摘 要: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的“硗碛‘多声部民歌’”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近年来凸显出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优势的“硗碛‘多声部民歌’”作为研究对象,以其所在的硗碛藏族乡为田野考察地,寻访相关传承人,求问政府业务管理部门,辅以作者曾参与过硗碛“多声部民歌”排练的经历,作为本文第一手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作标准,结合国家、地方政府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提出了硗碛“多声部民歌四个具体的存在价值,即:①历史文化价值;②远古以来西南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汉族等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历史传承价值;③艺术审美价值;④当代的旅游经济开发价值。

文中还展现记录到的“硗碛‘多声部民歌’”的多种艺术形式,力图探究硗碛“多声部民歌”在硗碛藏族历史发展中具有的文化符号意义;奠定现实传承发展价值地位。通过调查分析,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状:硗碛藏族与外界相互交流增多,带来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而孕育、传承“硗碛‘多声部民歌’” 的土著硗碛藏民们,生产、生活模式已从农牧业、集体耕作向旅游业、特色种养殖业、个体经营转变,该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明显可见有趋于恶化的严峻形势,保护现状堪忧!于是,提出保护传承的点建议。①政府部门的政策具体化是保护的重要基础;②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是保护的重中之重;④加强硗碛乡学校汉藏双语教学,把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纳入学校必修课程,县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应编写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乡土教材,进入课堂,让学生与硗碛民族音乐亲密接触。④把“硗碛‘多声部民歌’”整合到宝兴独特的“熊猫文化”文化、史诗般的“红军文化”、多彩的“藏乡文化”等结合起来,打造出有如《云南映象》、《藏迷”》、《刘三姐》那样有影响力的与旅游发展、环境保护、弘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具有当地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

关键词:国家级非遗  多声部民歌  文化失传 保护传承 调查 建议

1. “硗碛‘多声部民歌’”简介与调查

1.1“硗碛‘多声部民歌’” 简介

宝兴县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是硗碛藏族民间特有的传统文化,根据考证,已有上千年的流传历史。近年来,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凭借原始、高亢、浑厚和丰富的多声部优势,在多次文艺调演上屡屡展现独特魅力。

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它一般是先一人引唱,再是几人跟进,受现场气氛影响让更多人加入进来。无论再多的人都在同一个调上,正因为男女声区音色差异,出现了混声现象。歌手的演唱没有伴奏,只是唱词体裁类别有所不同。硗碛藏族歌舞多以集体方式出现,歌手和舞者尽情发挥运用自如,声音高低起伏如洪钟大吕、或涓涓溪水清澈见底,或百鸟争鸣绕梁悠扬,歌声在辛勤与坚强的性格中流淌……

2006年曾登上中央电视台中国民间歌舞盛典舞台。

2007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调查的原因与计划安排

1.2.1 调查的原因

有幸参与硗碛多声部民歌排练,为新奇唱法感染同时深感硗碛多声部后继无人。硗碛多声部荣登央视中国民间歌舞盛典舞台,次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硗碛多声部民歌等非物质文化与当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反哺文化,实现经济文化共同繁荣。这是调查的根本原因。

1.2.2 调查的计划安排

20068月,到硗碛丰收组、冰丰组臧家了解硗碛多声部民歌演唱方式。

2007年,采访整理挖掘硗碛多声部民歌雅安音乐人幺小霞,收集了一些手稿。

2007年春节,在硗碛采访进京参加表演硗碛多声部演唱组成员杨明星及其女儿,了解其进京后的反响和保护性建议。

20088月,到宝兴县文化局采访文化股长杨宏,了解文化部门对硗碛多声部等非遗采取的有效措施,了解县政府相关支持性政策。

20118月,到硗碛中小学学生中调查生存状况和保护性建议;到硗碛乡政府采访文化专干杨得志,了解保护传承硗碛多声部民歌所做的工作。

2.宝兴县硗碛藏族乡与“硗碛‘多声部民歌’”的历史文化渊源概述

在调查中许多资料都证明,宝兴县硗碛藏族乡与“硗碛‘多声部民歌’”的历史文化渊源不仅深厚,而且源远流长,其历史悠久、多元融合的背景,使其质朴、新颖的多声部表现手法、技巧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

2.1 宝兴及硗碛藏族的历史

宝兴--春秋战国时为青衣羌国所在地,居住着青衣羌人;秦汉时就有汉人移入,设青衣县,属蜀郡。唐宋之际,称羁縻州地,隶属雅州都督府;元末始称董卜,开始传入喇嘛教,青衣羌人转化为蕃民,隶属吐蕃宣慰司,土酋统治并归附朝廷;清朝乾隆年间更名为穆坪。1928年改土归流,1930年建县,因矿产丰富,取《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基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之意而命名为宝兴。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宝兴,于十月建立宝兴苏维埃政权,1939年,西康建省,宝兴隶属西康省。1950515日,宝兴解放。2001年雅安撤地设市,宝兴隶属雅安市至今。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位于宝兴县境最北面,是四川盆地以西,距成都约250公里,全乡5000余人。硗碛东与汶川县相邻,西与康定县接壤,北面翻越夹金山可达小金县。

硗碛兴起,有史料记载的始见于明朝。据《明史》载: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董卜“遣国师贡珊瑚树、氆氇、甲胄诸物”。这里的董卜指董卜韩胡宣慰使司,即穆坪土司,多次派遣赴京朝贡的代表都是“僧徒”、“国师”这类人物,这就说明喇嘛教当时在穆坪这个“土司”王国兴起并且代表统治阶层。

2.2 “硗碛‘多声部民歌’”含有藏族、羌族文化的重要基因

从历史资料和调查的实证可见,“硗碛‘多声部民歌’”有着千年以上的多民族融合传承的印迹,是一种民族文化、古文化的活化石。

2.2.1 “硗碛‘多声部民歌’”的藏族渊源有确切的宗教传承依据

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四川藏族建立了土司制度,清初有关方志就有穆坪土司派人去西藏学习喇嘛教的记载,这种学习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现今硗碛的喇嘛都有在西藏习经十余年的学历。学喇嘛归来,即能识字,又能念经的就成了喇嘛,喇嘛都是德高望重者担任。大喇嘛是由西藏哲蚌寺委任主寺庙的全权代表。

硗碛藏族乡有90%为藏族,硗碛藏民从信喇嘛教,尤其是正月十七“菩萨节”的佛事活动最为隆重。佛事活动中“抬菩萨”便是“硗碛多声部民歌”典型代表。

随着藏传佛教和西藏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传入,传统氏羌文化与吐蕃文化逐渐融合,一方面是显而易见的藏文化,如藏传佛教(硗碛宗教活动使用的大蟒筒、唢呐、法器、唐卡壁画、和服等无不来自西藏)。

2.2.2“硗碛‘多声部民歌’”中羌族文化的成分有很大比重:

硗碛藏民无不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羌人。早在原始社会后期,西北氏羌先民就已经开始想川西地区迁徙。公元前384年,居住在我国河湟一带的“邛部羌人”也曾大规模南迁。秦汉时期的雅安是氏羌人活动的地区,多以羌或氏羌合称其族,也曾有“青衣羌国”的建制。公元七世纪,吐蕃逐渐兼并了青藏高原北部的苏毗、羊同、白兰诸羌,以及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的少数民族。从此,川西北氏羌诸部开始解体,四川藏族地区变为吐蕃属地。

宝兴--春秋战国时为青衣羌国所在地,居住着青衣羌人;秦汉时汉人移入,设青衣县,属蜀郡。唐宋之际,称羁縻州地,隶属雅州都督府;元末始称董卜,开始传入喇嘛教,青衣羌人转化为蕃民,隶属吐蕃宣慰司,土酋统治并归附朝廷;清朝乾隆年间更名为穆坪。本地锅庄(牙隆切勒)就含有羌族舞蹈的典型动律。

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使“硗碛‘多声部民歌’”有了藏族、羌族文化的两大基础。

3.宝兴县“硗碛‘多声部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概述

我在调查、寻访中,还了解到,支撑“硗碛‘多声部民歌’”的多民族融合的基础还有硗碛藏族的宗教信仰、建筑特点、民俗节日、服饰装束、民间传说等等。它们与“硗碛‘多声部民歌’”相互辉映着,集中在“硗碛‘多声部民歌’”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体现出的多个价值上:

3.1远古以来西南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传承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硗碛多声部民歌源远流长、歌种与曲目丰富、风格古朴,保存了较多的传统风貌,硗碛多声部民歌以其民间的、口传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使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当地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3.2艺术审美价值

硗碛多声部民歌源远流长、歌种与曲目丰富、风格古朴,保存了较多的传统风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硗碛多声部民歌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而保存至今,则有着特定的存活土壤。硗碛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民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以及所使用的古藏语都保持在异常古老的原初状态。

硗碛多声部民歌是扎根在硗碛人民心上的花朵,是盛开着自由的民族艺术之花,是民族民间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硗碛多声部民歌是当地群众发自内心的声音,更是把演唱多声部民歌作为社交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不仅唱世代相传的民歌,而且能即兴即景唱身边之人之事,感情深刻而真挚,艺术表现鲜明而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3.3经济开发价值

经济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的经济发展,反之经济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传承、保护、创新条件。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并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例如日本、韩国积极发掘本国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恢复传统礼仪节庆仪式,以此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瑞士、芬兰、英国等国极为重视保护本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给以极好地保护、传承的条件,除了从维护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外,也是看到了在这些独具风情的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能够创造巨额经济收入。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和保护任然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根本。

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凭借原始、高亢、浑厚和丰富的多声部优势,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也掀起了硗碛藏乡风情旅游产业的新高潮,“夹金山红色旅游”、“神木垒”“红叶节”、“上九节”“冰雪节”等节庆和生态文化游均围绕硗碛藏乡原生态风情旅游展开。

4. 在资料收集、调查寻访中记录到的“硗碛‘多声部民歌’”等相关文化艺术形式简介

我曾有过参与过硗碛“多声部民歌”的排练经历,这给我在多次调查寻访提供了这许多方便,促使我条理化的归类、整理了“硗碛‘多声部民歌’”在宗教仪式、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节庆仪式、民俗娱乐中的艺术形式与特征:

4.1 宗教仪式中的“抬菩萨”多声部合唱。

硗碛一年一度的传统宗教活动“抬菩萨”(传经会)在新年正月十七举行。这是经堂喇嘛六个“会期”中最隆重规模最大的宗教活动,届时,全乡的喇嘛、乐手汇集经堂前举行隆重仪式后,无数善男信女向菩萨顶礼膜拜,开始了“抬菩萨”游行。在菩萨的轿子后面跟随浩浩荡荡数以千计的藏民唱着《嘛呢》。通常由一男声领唱,男齐女齐分别插入,不断叠加,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由此形成二声部、三声部的混声大合唱,场面非常壮观,气势磅礴。

“菩萨节”又称藏家转山会。每年正月十七这一天清晨,藏家人披红戴绿,从四面八方汇集在夹金山公园的喇嘛寺前,参加一年一度的抬菩萨活动。整个活动充满神秘,别具特色。先是诵经、膜拜、受洗。之后由4个精壮的藏族小伙子抬着菩萨沿神龙岗而下。前面由戴着脸谱、舞龙耍灯的队伍、还有喇嘛开路,沿途数千的藏民加入到抬菩萨的行列中。

4.2生产劳动中表演的多声部合唱。

锅庄又名果桌,它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在《清史稿·乐志》中的音译为郭庄,近代又有称歌庄,唯有《卫藏通志》中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

硗碛锅庄是硗碛藏族同胞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传统自娱舞蹈,一般在劳作过程中才演唱,常见有打荞麦、割麦子(卡热亚)等。卡热亚是在麦收时节才跳的舞蹈,它是两排男子相对而立,手持打麦用的连枷,在大家的合唱声中,随着节奏,起落手中的连枷。此时的打麦场上,就连妇女们的翻麦动作和扫麦动作,也都是伴随着这个锅庄舞的节奏同时跟进。整个打麦场面既有节奏也有力度,同时充满了收获的兴奋与喜悦。曲调引子开始逐渐就有其它声部进入,唱词即兴发挥较多,曲调叠加重复较多。

4.3 传统节日上九节演唱的多声部合唱。

上九节是硗碛藏族同胞纪念天帝诞辰迎接万物萌生,庆贺上年丰收,祝愿新年吉祥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这一天,硗碛乡的座座山寨张灯结彩,披红挂绿、爆竹声声。当雪山红日东升,各寨藏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手舞狮灯、龙灯、牛灯;脚踩高跷,腰挂彩带,喜气洋洋地齐集到龙神岗山腰的喇嘛寺内,手拉手跳起欢快的锅庄。并表演起别开生面的传统节目。主要有狮过独木空中取宝二郎担山赶太阳,像什么二龙戏珠二郎放牛天鹅孵蛋等节目,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感叹连连。尤为让人惊叹的就是天鹅孵蛋这个节目,表演者头戴面具,先是敏捷地翻上四张重叠在一起的大方桌,从矗立于桌上的一卷晾席底端钻入,再将席卷顶端放置的簸箕顶起并还置于席卷顶端,表演者这才在簸箕之上表演天鹅孵蛋。该节目真可谓是惊险万状,每个环节都充满着风险,险象环生这个词便是最为贴切的写照。

4.4 与“硗碛‘多声部民歌’”共生的舞蹈形式列举

在“硗碛‘多声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几乎都是且歌且舞,歌舞和谐共生。典型的有呀隆切业”(男子跳)绒巴切业”(男女合跳)两大类。另外,还有一种叫做卡热亚的舞蹈。这些舞蹈也只是在节日庆典、寨楼竣工、开业典礼、婚嫁喜庆之时才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呀隆切业的动作幅度较大,而且动作与动作之间的交换较为复杂。其主要表现在:有左、右脚换跳,双脚齐踏跳,左、右跪步跳,单脚跳兼转身,躬腰蹲跳等等,可谓是大开大合,路转峰回,充满了刚健,给人以豪放、粗犷、稳健和踏实之感。绒巴切业呀隆切业的主要区别在于绒巴切业有相对较多的队形变化,动作幅度也相对呀隆切业柔和,而且舞姿也要舒缓一些。尤其那明快简单的踢踏步融入,让绒巴切业给人在曼妙之中有了简洁之感。

5. “硗碛‘多声部民歌’”的生存现状调查与结论

从远古走来,时光已到了21世纪,宝兴县硗碛藏民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内容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前进着,以硗碛“多声部民歌”为代表的多种民族文化形式,在年轻一代硗碛藏民的心中已淡出、已遗忘,或许她能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正好诠释了她正在被遗忘的现状。

5.1 在随机抽样的硗碛藏民、中小学生认知“多声部民歌” 的问卷调查

5.1.1 调查方式简介

2011815号,我曾对70名硗碛中小学生就硗碛原声态多声部民歌生存情况进行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注:由于气候寒冷,宝兴县硗碛学校每年寒暑假均提前一月放假,提前一月开学,故调查在20118月秋季开学初)

附:

问 卷 调 查

调查时间:2011815

调查对象: 硗碛中学初2011级(初三)学生、硗碛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

问题一:你知道硗碛原声态多声部民歌吗?

A.不太了解。B.比较了解。C.非常了解。D.完全不了解。

问题二:你愿意参加硗碛原声态多声部民歌保护活动吗?

A.会。B不会。C.不一定。

问题三:你对硗碛多声部民歌保护前景看法。

A.一般。B.非常乐观。C.完全不看好。D.不太乐观。

问题四:您认为当前对硗碛多声部民歌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B.文化的冲突。

C.缺乏资金。                         D.人们缺乏应有的意识。

E.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          F.传承人老龄化。

硗碛中学初2011级(初三)学生(30):

调 查 表

姓 名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张雪

 B

 A

 A

 ABEF

李鑫

 B

 A

 A

 AC

董诗缘

 C

 A

 A

 ACDF

杨蕊

 B

 A

 A

 CF

格桑扎西

 C

 A

 B

 ACDF

克尔中

 C

 A

 A

 ABCE

杨超

 B

 C

 A

 A

扎特尔

 A

 A

 A

C

撒兰泽娘

B

 A

 B

 ABEF

杨东丽

C

 A

D

 ABCEF

苏晓芳

B

 C

 A

 A

丹增

 C

 A

 A

 EFF

苏全雄

 A

 A

 C

 F

杨龙晶

 A

 A

 A

 F

容中尔介

 B

 A

 A

 CE

杨晓林

 A

 A

 A

 ACDE

张军祥

 B

 C

 A

 ACEF

明永秀

 B

 A

 D

 ABCF

范学星

 B

 A

 A

 EF

陈建虹

 A

 A

 A

 ABF

杨静

 A

 A

 D

 AEF

容忠尔甲

 C

 A

 A

 ACEF

马俊鑫

 A

 A

 A

 EF

扎西拉木

 C

 A

 A

 ACEF

李杰

 B

 A

 A

 EF

张杰

B

 A

 A

 BF

杨琼

B

 A

 A

 BCF

杨宝芦

 A

 A

 A

BEF

肖海波

 B

 C

 A

 CEF

央格娜母

 C

 A

 A

 ACEF

硗碛小学五年级学生40人):

调 查 表

姓 名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陈浩

B

A

A

ACEF

姜虹

B

A

A

ACEF

刘富中

B

A

A

CDEF

潘志强

B

A

A

ACEF

杨英

B

A

A

ACEF

石丰达

B

A

A

ACEF

刘涛

B

A

A

CEF

彭晓红

B

A

A

ACEF

肖红

B

A

A

ACEF

杨丽春

B

A

A

ACEF

王光伟

B

A

A

CEF

张阳岭

C

A

A

EFCD

杨宏强

B

A

A

D

张曼

C

A

A

CF

郑勇平

C

A

A

CF

用中拉姆

C

A

A

CF

陈静

C

A

A

EF

王富泰

A

A

A

AF

杨庆芬

C

A

A

EF

吴腾飞

C

A

A

CEF

李菁阳

B

A

A

AE

杨花

C

A

A

C

杨康

C

A

B

AEF

杨洁

A

A

A

EF

张波

B

A

A

CDE

杨江鹏

B

A

A

ACEF

王冉

B

A

A

CEF

袁鹏

C

A

A

E

张耀

C

A

A

F

张青丹

C

A

A

CE

陈晓兰

C

A

D

EF

王银凤

C

A

A

CEF

张春康

C

A

A

FE

长乓

B

C

A

AEF

张玉

B

A

A

CEF

兰扎儿

B

A

A

B

谢满

C

A

A

ACEF

杨连华

A

A

A

EF

泽娘日玛

B

A

A

BEF

王光芳

B

C

A

EF

调查结果:

问题一:A.不太了解11名占调查人数的15.7%B.比较了解35名占调查人数的50%C.非常了解24名占调查人数34.3%D.完全不了解占0%

问题二:A.会的64名占调查人数的91.43%B不会占0%C.不一定6名占调查人数的8.57%

问题三: A.一般的62名占调查人数的88.57%B.非常乐观的调查人数3名占调查人数的4.28%C.完全不看好的1名占调查人数的1.43%D.不太乐观的4名占调查人数的5.72%

问题四:A.缺乏有效的23保护机制的占32.85%B.文化的冲突的11 15.7 %C.缺乏资金的68.57%D.人们缺乏应有的意识的710%E.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的4564.3%F.传承人老龄化54的占77.14%

5.2 调查结论简述

在硗碛藏乡,会唱了解本土民歌的人寥寥无几!硗碛原声态多声部民歌等本土文化正在逐渐失传消亡。

 “1992菩萨节上我第一次看到、听到的原生态多声部合唱时,唱《嘛呢》的多达数千人,夹金山公园里里外外摩肩接踵,水泄不通。今年规模只有300人左右,而且还有不少在里面滥竽充数,15年间,萎缩得实在厉害!幺晓霞感慨说。

该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杨德智曾对全乡5306人中90%以上的藏族村民作过专门的调查。结论是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年青的藏族村民已完全不会唱,硗碛多声部后继无人。杨德智等人担忧,如不加以重视并及时采取保护,最多不超过30年,一旦这批50岁以上能唱的村民去世后,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乃至硗碛锅庄舞等其他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将可能全部失传,歌舞之乡的美誉将变得有名无实!

参加中央电视台“2006年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年龄最大的演唱者杨明兴和21岁的女孩娜木之间,足足相差了49岁。硗碛原声态多声部民歌已到了“老龄化”和“青黄不接”境地。老年歌手每年都有离世的情况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5.2.1硗碛原声态多声部民歌不少宝贵资料已经消失,抢救工作相对滞后。近年来,只有音乐人幺晓霞整理出44首(则)外均未见效果。

5.2.2政府保护措施匮乏。《民歌·中国》栏目发现前,硗碛原声态多声部民歌完全属于民间活动,县政府没有研究、确立、建档、保护、宣传、传承和振兴的具体措施,文化部门没有民间音乐歌舞收集、鉴定、整理等具体工作内容,财政没有保护工作所需经费预算和专项保护基金。近年来,硗碛乡已在保护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等方面做了诸多努力:每年投入1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上九节”“菩萨节”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建设;各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配置音响、VCD等设备。但这些措施远不能满足需要。

6. 现实状况下对“硗碛‘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保护措施建议。

6.1 政府部门的政策具体化是保护的重要基础

政府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要求,借鉴、创新其他地区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积极为“硗碛‘多声部民歌’”的保护做出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在政策、人员、经费上落实到位,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奖惩。

6.2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是保护的重中之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传承人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硗碛‘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人,今年已经73岁高龄的杨明星从13岁就开始学习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一唱就是60年。时间飞逝,如今,他成了为数不多的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传承人之一。中央音乐学院老教授田联韬等音乐界专家建议,最好在乡里设立传习所,以适量的经济补贴等方式,鼓励年老的藏族村民收徒弟,传技艺,延续千年传承,确保后继有人。我认为,在宝兴,应建立县、乡、村、组传承人保护工作机制,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应给予重奖。                                                     

6.3  加强硗碛乡学校汉藏双语教学,把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纳入学校必修课程,县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应编写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乡土教材,进入课堂,让学生与硗碛音乐亲密接触。

我市的著名音乐人幺晓霞老师已整理出44首(则)“硗碛‘多声部民歌’”的曲谱,这就可以用于教学。

6.4 把“硗碛‘多声部民歌’”整合到宝兴独特的“熊猫文化”文化、史诗般的“红军文化”、多彩的“藏乡文化”等结合起来,打造出有如《藏迷”》、《刘三姐》那样有影响力的与旅游发展、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的作品。因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就是法国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荡漾着“硗碛‘多声部民歌’”歌声的这片区域发现的;硗碛就在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下,毛泽东的诗句 “更喜岷山千里雪”就是对其的生动写照。熊猫文化所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环保的环境与理念;藏乡历史文化体现的是民族迁徙走廊的一个角落,有被遗忘的孤独,而现今重新发现的神奇更显得弥足珍贵;红色文化,不仅是以红军长征历史的重要节点而存在,更是红军长征中不怕艰险克敌制胜的长征精神的见证。这三个亮点的交相辉映。

7.参考资料

《雅安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概述

   《大蟒筒吹起来》幺晓霞著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

   《夹金山下浪漫城文化宝兴》王先忠等

   《熊猫缘》 胡大可著

8.致谢

在这里,我要深深感谢宝兴县政府、宝兴县教育局、宝兴县文广局、硗碛乡政府、宝兴县中学、硗碛中小学等单位在这次调查研究活动中给我提供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同时也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和父母给我的帮助,谢谢你们!

附: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