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至:2012-08-10科技日报: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专辑0809第7版)
图1 杨振宁十个月大时与父母亲摄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1923 年)。
图3 1929 年杨振宁与父母亲摄于厦门。
图4 清华大学二校门。
图5 1998 年6 月摄于成志学校原址前(该 小房子现在变成清华大学工会的办公室)。 左起:杨振平, 杨振汉。
图6 北平绒线胡同崇德中学大楼。(1934 年前后)
图7 1998 年6 月摄于北京市第三十一中 学(原崇德学校)校门前。
图10 1949 年摄于芝加哥大学。左起: 杨 振宁, 邓稼先, 杨振平。
图14 1992 年6 月1 日摄于北京大学为周 培源先生举行的生日会上。左起:黄昆, 张 守廉, 杨振宁。
1922年我出生在安徽合肥,在那里度过了六年时光。
我一生最早的一张照片拍摄于 1923年,那时,我还不到1岁,父亲当时是中学数学教员,他考取了安徽省留美学员,照片拍摄后不久,父亲便去美国念博士学位。照片上父亲穿的还是18、19世纪标准的长袍马褂。当时的合肥是一个停留在19世纪的小城,没有马路(图2)。
图2
1928年,父亲在美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带妈妈和我一块到厦门。他在厦门大学数学系做教授。在厦门大学的那一年我们也照了一张照片,父亲已改穿了西装。在厦门我第一次接触了20世纪,罐头、电灯,新式的教材等等,这些都是在合肥时我没有接触过的。那时合肥的情景,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比如说在合肥从没有喝过牛奶,也没有吃过牛肉。我记得第一次在厦门喝牛奶时,觉得有很不能接受的味道。我人生的头六年完全处于19世纪的生活状态。
我们在厦门大学住的是教授住宅,很漂亮的一座座海边小楼。我常常在河滩上捡贝壳,我非常喜欢看大船从窗外的海边驶向厦门港去。沈从文有一篇文章说“是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这也很准确的描述了海对我的影响。
1929年父亲接受了清华大学的邀请,做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我们一家三口搬到清华园。
当时居住的地方叫西院,我记得当时的房子是11号。跟现在的清华相比,那时清华很小,教职员数目也少,整个清华教职员的孩子们念小学的不过五、六十人,我们在附近的成志学校念小学。
那时没有清华附中,小学毕业都要到城里念中学,城里跟清华距离非常远,校车每天有几趟穿过农田进城,所以同学们到城里念书都住校,我也这样进了崇德中学(现北京市第31中学)。
19世纪末,国外教会在北京、河北、天津设立了很多中学,我20世纪30年代念中学时,当时北平有1/3中学是各个不同教会所办,崇德中学是英国圣公会办的。
我们的老师里有不少是英国人,整个学校也是照英国男校中学办的。因为我年纪比同班同学小一、两岁,个儿又小,很多人欺负我。头一两回他们欺负我,我就找老师,说某某人欺负我。我很惊讶,老师说如果你们打架,那我们就建一个擂台,你们可以在上面正式比赛。当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英国男校中学的传统办法,他们的哲学是:一个小孩要长大,必须在社会上自己发现自己的地位,所以越早让他尝试怎样寻找自己的地位是最好的。头半年我很不高兴,不过后来因为我念书成绩很好,到了第一学期末,尤其第二学期我就得到了同学的尊敬,不再有人欺负我了。这个现象值得大学、中学的校长注意,不同的教育方法有它的缺点也有它的优点。
在崇德中学我很幸运。父亲教了我一招,每天多次朗诵一段英文,朗诵十分钟左右。我按父亲所说的办法学习,果然非常有用。不到两个月我英文的发音就比较自然了,之后了解到英文的韵味,文法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反过来你先念文法再念句子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个巧妙的办法不仅在我身上起了作用,几个弟弟妹妹按照同样的办法学习,他们的英文成绩也都很好。
另外有一件事情,我现在知道父亲做了很正确的决定。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发现我数学的本领很好,可是他的想法是“这个孩子数学本领很好用不着着急,可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所知道的恐怕不够多”,所以特别需要补充我在这方面的知识。初中的两个暑假,父亲找了清华大学历史系高材生丁则良,丁先生在文史方面有很高造就,父亲请他每天早晨给我补习《孟子》。两个暑假我把《孟子》从头到尾背熟了。因为丁先生历史知识非常丰富,他给我讲到中国历史上种种事件,使我对中国古时候的历史发生了很大兴趣。今天回想起来,我觉得父亲当时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正确的。
反观现在,不仅在中国,我们不停地在报纸上看见某某人的孩子12岁就进大学了。十几年前我在新加坡碰到了一位马来西亚华裔父亲带着一个12岁的孩子,他说孩子非常聪明,马上就可以考大学了。我考了考这个孩子,果然觉得他很聪明。可是我给了他们一些建议,我告诉他我父亲让我学《孟子》的故事,我说“你这个孩子已经学得很快,你何必要着急呢。而你要特别训练他,现在就把他送到大学去,对他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我劝他不要把孩子送到大学去。他没有听我的话,把小孩送到了当时的马来西亚大学。最近我到新加坡打听了一下,当时很有名的孩子,现在已经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在崇德念了四年,从初一到高一,崇德有一个很小的图书馆,我常常进去浏览,我劝今天的年轻人也常常做这件事。中国教育体制下,整个教育哲学是希望孩子们“专”,“专”有它的好处,可也有它的缺点。它的缺点就是使每个小孩不敢把知识面扩充开。那时候崇德中学的图书馆只有一间小屋子,可是这间小屋子对我有很好的作用。这里有一个月刊杂志叫《中学生》,我从《中学生》里学到了很多。我在初一时看杂志上的一个数字游戏就了解了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排列”、“组合”。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看到另一本书叫《亚洲腹地旅行记》(图8),作者是瑞典人,他20世纪初到了中国新疆,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差点丧失了生命,看了他的书,我也特别想哪一天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图8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还看到了一个英国天文物理学家写的书《神秘的宇宙》(图9)的译文。
图9
这本书对我有相当大的影响,书中描述的是20世纪头30年物理学的大革命,即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把这些革命的精神介绍了一下,我看后感觉震撼而激动,觉得这是值得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崇德中学的四年跟我最熟的朋友是邓稼先,他比我小两年。1949年在美国读书时,我们还一起租房子居住。邓稼先1950年回国了,中国在制造原子弹时他是其中重要的一员。1986年他不幸去世,张爱萍将军为他写下“两弹元勋邓稼先”(图11),之后中国又有了氢弹及一系列国防武器,邓稼先是完全能够担当这个名字的。
图11
前几年我去了青海湖,离青海湖20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个原子城(图12),20世纪60年代那里是荒漠。就是在这荒漠里邓稼先他们做了很多实验和理论计算,设计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我参观了爆炸试验的铁墙后的堡垒,堡垒中有7、8间工作室,里面展示了当时的仪表和发电机,都显得很原始粗糙,也展示了稼先等的照片,是那么年轻。他们就是在堡垒中,在阴暗的灯光下用计算器年复一年的计算爆炸的细节,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图12
我建议年轻人如果有机会也去那里瞻仰,看一下那个地方会使年轻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多一些了解,对今天所处的时代也多一些了解。
1937年抗战开始,我们全家离开北平,回到合肥,1938年到了昆明刚刚成立的西南联大。刚去时没有房子,在城西北郊外盖一些茅草房(图13),一个茅草房里放20个双层床,可以住40个同学。就在这样非常简陋的宿舍里我过了6年的生活。当时非常简单,饭堂没有板凳和椅子,大家都站着吃,饭是粗米,里面常有糠皮,小石子。
图13
在西南联大研究院的两年,我最熟的两个朋友是黄昆和张守廉,我们三人在物理系是同班研究生,后来都出国得了博士学位。黄昆1951年回国。1950年代半导体是一个新兴的物理学研究方向,黄昆在20世纪50年代把半导体物理学引进中国。他在2000年得到中国第一次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江泽民主席亲自给他颁奖。
我们三个人当时在西南联大有一阵子是同屋,非常熟,而且我们都是在物理学、量子学方面研究,我们经常辩论,这些辩论对我们以后对学术的了解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后来在一篇文章上这样描述我们的生活,“学校里没有饮用水,所以同学们常常晚饭后去校外的一个茶馆喝茶,两个铜板,大家坐上两、三个小时高谈阔论。喝茶的时候加一盘花生米已经是非常享受了,可是我们没有更多的苦楚,我们不觉得颓丧,因为我们有获得知识的满足和快乐。这种十分简单的生活却影响着我们对物理的认识,形成了我们对物理工作的热爱,从而对我们以后的研究历程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六年对我一生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那时日本军队占领了全国最重要的城市,要灭亡中国。同学们有深度的忧患意识,这个忧患意识现在回想起来对我们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知道在这个时期我们能坐下来读书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十分努力,后来有大成就的人很多。我认为是忧患意识促成了抗战时期全国艰苦奋斗的精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我们这一辈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歌词。今天每当听到这个歌词唱出来,我还是有触及灵魂的感受。
也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我们这一辈中国大学生发奋努力,当然我们也还碰到发展我们能力的机遇。因为以后的几十年是全世界艰苦的时期,也是发展的时期。我们这一辈人后来有机会帮忙创建政府机构,各个大小层面的工商金融行业,国防工业,科技研究,教育事业等等,也应算是幸运。
今天我们这一辈人已经走进了历史,今天和明天是你们年轻人的时代。今天的时代是什么样呢?
是充满活力、全国高速发展、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时代。
以正在举行的伦敦奥运会为例,我的中学时代, 中国人才开始知道运动的重要,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都有中国人参加,可是每次只有一名运动员达到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他就是参加短跑的刘长春(图15),可是两次都在预赛中被淘汰。1984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获得了15枚金牌,震惊全世界。以后奖牌数目逐年增加,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拿到了史无前例的51枚金牌。
图15
今天中华民族的实力在高速成长,一个国家的GDP增长率达到每年5%,就是非常骄人的事情。而中国这些年发展速度高于每年10%,这么多的人口这么高速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同学们,成长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里,在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大时代,请不要忘记要抓住大时代所给你们每一个人的机遇。